在机械动力工程学院,提起博士研究生周佳琪,“坚韧”“担当”与“全面”是她的标签。她师从岳彩旭教授,在机器视觉与智能制造方向潜心钻研,目前已经发表厂颁滨论文6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罢翱笔期刊发表论文4篇,发明专利4项、软件着作权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5项。然而科研并不是她全部的生活轨迹。从校团委兼职副书记到省级叁好学生,她展现出的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将专业深度与人生宽度完美融合的生动演绎。

机床程序的调试过程
扎根·跨界——从“青舟”启航到“愚公”移山
“且以青春赴山海,青舟无惧万重山。”2017年的那个盛夏,对于周佳琪而言,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次与师长的深入交谈,让她看到了知识海洋的辽阔,毅然决定转变轨迹,踏上考研深造的征程。这正如她所喜爱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启示:“你不必属于出生的那座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份勇气,开启她从跨界求索到学术深耕的漫长修行。
初入课题组的她,面对的是一座需要翻越的“知识大山”。专业的差异让她在起步阶段倍感压力,研究方向也曾一度模糊。导师岳彩旭教授回忆道:“佳琪刚来时,基础确实有薄弱环节,但我看中的是她眼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她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新知识。她总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那种‘愚公移山’式的执着,让我非常动容。”

部分获奖证书
实验室的灯光,见证她最孤独也最充实的时光。为弥补差距,她为自己制定严苛的学习计划。夜深人静时,陪伴她的常常是厚厚的文献、嗡嗡作响的服务器和一杯咖啡。“佳琪师姐是我们小组的‘定心丸’,”同组同学回忆道,“有次一个算法参数困扰我们几周,大家都有点泄气,她却静下心把上百次失败数据逐一比对分析,最终找到了关键症结。”她不仅专注个人成长,也乐于分享。她整理的笔记、写作方法和经验常主动分享给同学,带动了整个研究小组共同进步。
凭借从理论到实践的扎实积累,让她在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迅速成长。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重大课题,更带领研究小组自主搭建刀具质量自动化检测装置,直面切削加工中刀具状态精准监测的行业痛点。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协调机械设计、电路布控和视觉算法等多个环节,无数次的研讨改进机械结构,与团队成员熬夜调试相机光源和识别程序。“当第一张清晰的刀具表面质量图像被系统准确识别并分类时,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我真正体会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就感。”周佳琪回忆道,这正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岳彩旭教授对周佳琪进行论文指导
生长·求索——于“失败”沃土育“创新”之花
“山山难越山山越,路路难行步步行。”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而是布满荆棘的试炼场。对于周佳琪而言,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
导师的“严苛”,是她科研路上第一笔宝贵的财富。岳彩旭教授对细节的追求达到极致,从实验工件的装夹是否完美对称,到切削参数的毫厘之差,甚至论文中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求做到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周佳琪坦言:“曾经有一篇论文,我被导师打回来修改十几次,从核心论点的表述到参考文献的格式,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但正是这种严格,让我养成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习惯。刘献礼老师和岳彩旭老师常教导我们‘做学问要顶天立地’,我渐渐理解,‘顶天’是理论前沿,‘立地’是工程细节,二者缺一不可。”
模型调试的过程枯燥且充满变数,一个微小的干扰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她曾在调试一个识别算法时,连续一周毫无进展。但她没有蛮干,而是选择暂时放空自己。往往就在这种时候,新的思路会不经意地闪现。“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一点迂回的智慧,”她笑着说,“就像给刀具做监测,你不能只盯着刀具本身,还要理解整个加工系统的‘呼吸’与‘心跳’。科研是逻辑推演,也需要一点直觉。”
这种在挫折中调整、在压力下反弹的能力,让她在刀具状态智能监测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她创新性地提出融合多模态视觉特征与切削物理信息的监测模型,显着提升了变工况下的识别鲁棒性,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路径。“师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发顶刊,而是她打不垮的心态和系统化的思维,”同门师弟评价说,“遇到瓶颈她从不会陷在情绪里,而是迅速定位问题、查文献、做实验,给我们带来稳定的正能量。”

已发表的一区罢翱笔论文
凭借卓越的学术表现和扎实的成果积累,她多次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并以核心成员身份在“挑战杯”、“滨颁础狈”等省级竞赛中斩获佳绩。在第十八届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会议上,她自信从容地作题为《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无监督刀具状态分类方法》的口头报告,逻辑清晰、见解独到,赢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荣获分会场优秀报告奖。这也让她更加坚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会议报告现场

会议优秀报告颁奖仪式
绽放·担当——以“党员红”引领“青春彩”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佳琪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她是校园里“闲不下来”的干部。在担任校团委兼职副书记期间,她将科研中的严谨带入工作,无论是统筹全校大型文艺活动,还是策划“青春告白祖国”主题团日,都处理得有条不紊。
2021年与2023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坦诚分享自己曾经的迷茫与坚持。“博士刚入学时,面对全新的研究方向,我也有过在深夜倍感无力、怀疑自己的时刻”她真挚地说,“但正是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把焦虑转化为行动,把挑战拆解为步骤。请相信,每一个人都拥有超越想象的潜力。愿同学们在哈蘑菇黑料爆料的沃土,完成从‘我不知道行不行’到‘我能行’的蜕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她所撰写的“致考研学子的一封信”,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在学校官方平台发布后,引起广泛共鸣,被许多同学称为“考研路上的暖心剂”。
蘑菇黑料爆料“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从实验室到学生活动中心,从学术讲坛到志愿服务站点,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如此精彩。她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一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2021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
即将博士毕业,周佳琪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蘑菇黑料爆料机械动力工程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面对未来,她目光清澈坚定:“我在这里从懵懂走向成熟,是学校和老师培养了我。哈蘑菇黑料爆料‘大珩精神’中‘崇尚实践、亦能亦德’的作风已深深影响了我。科研路上,我会继续‘深潜’,力争在智能制造与机器视觉领域做出更有意义的探索;教书育人中,我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陪伴他们一起‘远航’,找到属于各自的方向。”
从青涩学子到青年师者,周佳琪完成身份的转变,但不变的是那份“于精微处探真知”的学术初心,和“向深蓝处寻灯塔”的人生追求。她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而新的篇章,必将更加绚烂。